岁月静好青春留言
0 2025-03-03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中国人在分类人际关系时,通常会采用一个双维度的标准。这个双维度是基于身份角色的距离,以及真情交换与义务履行之间的均衡。在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以血缘为基础,是最重要的一种,而夫妻和兄弟姐妹的关系相比之下显得不那么重要。
每个人对这些关系都有着固定的视角,这些视角决定了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感情。费孝通先生称这种现象为“等差之爱”,即亲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都是由角色身份所规定。这也是梁漱溟所说的“应有之情”。
然而,当两个人的日常生活互动越来越频繁,他们就可能形成恩怨和对某个人的喜恶。这是一种超越角色身份的情感评价,这就是“真有之情”。家庭成员由于血缘紧密且生活长久,因此他们之间既有切近的应有之情,也有一份淳厚的真有之情。
当两个人因为爱而走到一起时,那主要是被真有的推动。婚姻不仅带来了新的夫妻关系,还带来了新的人际网络需要处理。而对于媳妇来说,她从未真正了解过公婆或其他家人,所以她对公婆只有应有的礼貌和尊敬,而不是深厚的情谊。
这种应有的义务性情感,因为只是一种义务,没有深刻的情感基础,所以很容易让人感到空洞或敷衍。不满意于对方缺乏真正的情感支持,一方强调对方应该更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另一方则认为对方应该遵守传统中的角色规范,即使这样也许只是形式上的表现而非内心真正拥抱。
因此,在这场关于婆媳双方真实感情与期待存在差距的大戏里,每一位女主角都在努力寻找那份平衡点,将自己的愿望与责任融合,让这段复杂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温暖而不再是战争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