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有效地将读到的经典文章内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0 2025-01-13
成功励志:自甘寂寞,创造者的必备素质
文/周国平
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值得尊敬,不在于他完成工作的行为本身,而在于他完成工作的精神。这就像造物主创造万物时,用同样的关注之心创造一朵野花、一只小昆虫或一头巨象。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样的工作态度中蕴涵着一种神性,不是所谓职业道德或敬业精神所能概括的。
每个人生活中的最重要部分是自己所热爱的那项工作,他藉此而进入世界,在世上立足。有了这项他能够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他的生活就有了一个核心,他的全部生活围绕这个核心组织成了一个整体。没有这个核心的人,他的生活是碎片,譬如说,会成两个都令人不快的部分,一部分是折磨人的劳作,另一部分是无所用心的休闲。
一切从工作中感受到生命意义的人,勋章不能报偿他,亏待也不会使他失落。内在的富有找不到、也不需要世俗对应物。像托尔斯泰、卡夫卡、爱因斯坦这样的人,没有得诺贝尔奖于他们何损,得了又能增加什么?只有那些内心中没有欢乐源泉的人才会斤斤计较外在得失孜孜追求教授职称部长头衔和各种可笑奖状。
圣埃克苏佩里把创造定义为“用生命去交换比生命更长久的事物”,我认为非常准确。创造者与非创造者区别就在于后者只是用生命去交换维持生命的事物;相反前者工作为了创造自己用不上的财富,生命意义恰恰寄托在这用不上的财富上。
在精神创造领域内,不可能真正合作,只能交流。在这个领域内,一切严肃伟大的事情都是由不同的个人独立完成自甘寂寞。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孤独是一种力量,他们有时可以聚集轻松聊聊听听别人做些什么,以便正确估价自己所做事。这是在工作之余的一种休息,而对于真正的心灵劳动却要各人关起门来单独进行。
寂寞原是创造者的宿命,所以自甘寂寞就是创造者的必备素质。不仅如此,它也是我们今天这一时代的一个真实写照。而且这种素质不是特定历史阶段专属,它跨越时间,无论是在学术研究文学艺术还是其他领域的一切伟大作品都是个人在孤独和困顿中的呕血结果。在这样的孤独中自有一种充实,使得这些人绝对不会将自己的孤独去交换别人的喧嚣。他基本上是不愿意选择,因为唯有这样活着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他正在做着今生今世最想做而不能不做的事,所以无论成败他的选择都将被视为理智和勇敢的一步,而他的决定将成为永恒传承下去的情感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