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王阳明所作吟咏良知的诗咏良知四首解读

本站原创 0 2025-01-31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王阳明

王阳明,是明代的思想家、军事家、哲学家,亦是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道、佛。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他发展了阳明学,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致良知即从自己内心出发,寻找所谓的理,理在人心。知行合一即强调不仅要知,还要付诸行动,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相辅相成。

王阳明认为: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

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致此良知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情恻怛。(《王阳明全集·答聂文蔚》)可见阳明先生认为的良知是伦理和道德的合一。他作过很多咏良知的诗,其中以《咏良知四首示诸生》流传最广,产生了深远影响。

良知即心

其一: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孔子,都是圣人,只是被外物迷惑遮掩,如今将真实的心灵世界展示出来,每一个心灵都是具有良知的。王阳明将心与良知等同起来,他说:良知者,心之本体。(《王阳明全集·传习录》)这是对陆九渊理论的发张,陆九渊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另外,还可看出王阳明认为良知是本觉的,本觉的说法源于佛教,禅宗认为众生本性觉悟,只不过禅宗的觉偏向于对佛理的觉悟,而王阳明的觉偏于与对是非善恶的评判。

致良知是一种道德实现

其二: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问您每日因为何事而形色匆匆?恐怕您把时间浪费在了外界的纷纷扰扰中。休要说找去往圣的境界没有法门,良知正是其原理途径啊。古代的读书人都期望可以成为大贤者,进而称为圣人,王阳明亦在此中积极探索。朱熹强调格物致知,王阳明则认为通过格物来致知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务外遗内,达不到内在的超越。如果过于看重外在的事物,从外在事物中寻求真理的话,反而会使内心纷扰,导致错用功,还是应该从本心出发,以心来体验宇宙万物的发展,找到德行的内在发展,达到圣的境界。

良知是变化之源

其三: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良知之于我们,就像一个指南针,外界的千变万化总是能从内心找到源头。以前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想方设法的从外界探求原因。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王阳明认为一切的物、事、理、义、善都出自于心,即良知,把良知看做万物变化的本源,万物之间具有相对性,而良知与万物则是绝对的不相对,把握良知即可把握天地间的动态变化。

良知是乾坤之基

其四: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天地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唯独有良知,这便是宇宙的本源。将自己的无尽宝藏丢弃在一旁,却拿着钵去乞讨。这首诗与上一首是内在相通的,王阳明正是认为良知是宇宙的基本,才认为外物的变化规律也应本于良知。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神,皆人人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它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良知即天是阳明的一个重要思想。这有点类似老子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用道来解释宇宙的发生,阳明用良知来解释宇宙的发生。

总之,良知是王阳明学说的核心,从良知出发,才能明白他的道德实践方式,既要,摒除杂念,以审视内心,也要进而通过知行合一来达到形于外的超越。(一往文学作者:李一帆)

上一篇:文艺复兴中的女性影子张爱玲的文字世界
下一篇:励志名言名句大全我心中的火炬点亮你人生的灵感之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