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房播播电影探索四房播播的电影世界
0 2024-12-10
1966年,路遥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但这一年开始,高校停止招生,他不得不留在延川中学参加。他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从一个农村青年到学校派“红四野”的头头,再到县武装部和银行的大门——激进、冒险的行为释放了他长期被压抑的自卑和屈辱情绪,但也成为了日后反噬他的“原罪”。这些经历如同一道道波纹,在他的心中回荡。
路遥出生于1949年的陕北清涧县王家堡村,他小时候家里贫困,一贫如洗。他八岁时,父亲带他去延川县郭家村的伯父家走亲戚,那次旅行让他感受到了世界之大,也使得他学会了独立,不顾伯父母的反对,在同学有限的资助下上了初中。在食堂吃饭时,他常常只能吃最差等级的菜,这些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社会分层。
这种饥饿感和匮乏感,如同巨大的黑洞,让路遥的一生都在追求满足和填补。《路遥传》的作者厚夫说,“这种饥饿感是尾随路遥一辈子的老狼。”1968年,19岁的王卫国担任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但很快因为毛主席的一纸号令,他的人生再次改变。
1970年春天,当全国整肃派的时候,路遥涉嫌打死对立派“红总司”头头白正基,不久收到了林虹绝交信并退回提花被面。爱情与痛苦交织,而这段经历也成为后来小说《人生》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失恋之后,路遥跑到好友曹谷溪那里哭泣,他们后来握手言和,并且是通过通讯组培训认识了日后的妻子林达。在婚姻上,对于找个本地姑娘是否有能力供自己上大学的问题,他回答:“哪一个本地女子有能力供我上大学?不上大学怎么出去?就这样一辈子在农村沤着吗?”
1981年夏天,在写作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人生》期间,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与身体健康相悖,但这是他们基本人生的选择——把身体放在低位,把生命填满,使其充实丰富。这份坚持,以及权力所显示出的影响,是他们精神深处植根的事物,也影响了一些行为。
仅二十多天,《人生》完稿。完成后的喜悦,更显得此前的艰辛与付出。此书火爆程度超出了想象,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关于个人奋斗与社会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