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五月友情小屋醉人心弦的友情如酒倾盈而出

本站原创 0 2025-04-21

红五月友情小屋,醉人心弦的孙荪老师,岁月静好如酒,愈陈愈香。我们虽不频繁相遇,却在彼此心中留下了深厚的情谊,就像一壶上好的美酒,只要有缘分,便能在任何时刻共酌畅饮。

孙荪老师是永城刘河乡的人,他十八岁便远离家乡求学,一直到五十多岁才回到故土。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是永城人的骄傲。我虽然与他同为乡党,但我住在永城,他在郑州,我们偶尔会通过电话或问候来维系这份难得的友情。

2012年,我出版了一本散文集,去郑州校对清样时顺便拜访了孙老师。他异常兴奋,不仅祝贺我的成就,还亲笔题写了书名,为我的作品增添了光彩。2015年,我出版了一套三卷本的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孙老师即使身患眼疾,也没有推辞,他欣然作序,并用自己的行草书体题写序言。这份提携和关爱,让我感动至深。

后来,当出版社催促取序文时,我们约定前往他的家取回。听闻他喜爱好酒,有量,我带上了两瓶朋友送来的佳酿,再购买了永城市内知名的小吃——酂城糟鱼。孙老师迎接我们的笑容里透着长者之风,更显得他高雅而不失豪放。在那温馨的一刻,我被杜甫诗中的“今夕复何夕”所触动,那种重逢后的快乐和无尽的话题,都让我感到时间飞逝。

尽管他因为病不能久坐,但仍旧邀请我们共进午餐,最终因工作上的紧急事务不得不告别。当晚,他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书法作品赠予我,这幅作品以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句诗为内容:“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那简洁的文字却蕴含深意,与我心灵相通。

为了创作一篇涵盖 永城市历史文化的文章,即使身处病痛之中,孙老师也坚持完成《永城赋》这篇杰作。他抱病工作,不仅要求我提供资料,还亲自到 永 城实地考察,用600多字勾勒出脍炙人口的文章。此外,他还用自己的行草书体,将其恭敬地呈献给故乡,以赤子之心表达对祖国土地和人民无尽的情感和尊敬。

随着时间流转,在2016年的1月,河南省作家协会决定在太丘古镇设立创作基地,当时镇上的老先生托我向孙老师求助于题匾,上面应有“太丘书院”四个字。孙老师毫不犹豫地同意并迅速完成任务。那天收到通知后,他即刻打电话给我说,要开一次盛大的宴席,让我们畅饮一番考虑到他的眼睛问题,我们未敢过度狂欢。在闲谈间,我了解到了退休后的孙教授如何利用余生探讨书法艺术、研读古籍,使平凡生活充满韵味与沉稳,而非浮躁与喧嚣。这正如孔子所说的,“德不孤必有邻”,他的生命中始终伴随着传统智慧与信念之光直至日落西山,我们依依不舍地道别,一切仿佛都化成了那首古诗中的画面:“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

友情,如同那些红五月里的花朵,它们虽经历风霜,但最终还是绽放出属于它们独特芬芳,每一次相聚都让人怀念,无论是在哪个季节,都能找到那些珍贵而难忘的心头火焰。而且,就像那杯上好的美酒,只要有一丝机会,它总能重新点燃你的记忆,让你再次品尝那种无法言喻的心灵震撼。

上一篇:莫言先生的语言世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
下一篇:奋斗故事的精彩篇章励志成长逆袭成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