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正能量经典语录 - 我是李雷我选择梦想
0 2025-04-01
婆媳关系中的真情与应有之情:谁在误会中吃亏?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中国人在分类人际关系时,往往采用双维度标准。一个维度是身份角色的距离;另一个维度是真情交换和义务履行的均衡。在家庭中,亲子关系以血脉相连,在传统文化中尤为重要。而夫妻、兄弟姐妹等关系相比显得次要。
每个人对于这些关系都形成了特定的情感表达。费孝通称之为“等差之爱”,即来自角色身份规定的情感。这也是梁漱溟所说的“应有之情”,指的是不同关系类型下的伦理规范和情感类型。
然而,当人们超越角色身份,基于日常生活的交往产生恩恩怨怨以及对某人的爱憎好恶,这就是“真有之情”。在家庭生活中,由于成员间既有血缘又密切接触,同时存在最深厚的应有之情和最纯真的真有之情。
当两个人通过感情走进婚姻,那主要是由“真有之emotion推动,而不是最初了解对方时那份外界认可带来的社交期望。当新娘子进入丈夫一家,她需要面对各种新的家庭角色和应付四面的压力。婆媳之间特别是一种特殊的关联,因为新娘子的交流与公婆及其家族成员通常较少,所以她对公婆只有一种应有的尊重,而不具备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这种基于角色规定的情感——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因为仅仅是义务,因此容易让人言不由衷或敷衍了事。一方强调真有的感情,一方则强调应该有的行为,没有人满意。在这样的纠纷背景下,我们探讨了谁在误会中更受损,这本身就体现出一种共同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