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经典语录背后的智慧我怎么也学不会的那些话
0 2025-03-04
说起孙荪老师,总有一种深厚的情谊,我和他虽不频繁交往,但这种友情就像美酒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醇厚。孙荪老师年长我十多岁,是在少年时期因仰慕他的学识与才华而成为追星一族。他是永城刘河乡人,从十八岁便负笈求学,一直到五十余年,他以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的身份闻名遐迩,是永城人的骄傲。我与孙老师虽同为乡党,但我在永城,他在郑州,我们见面并不常,但一个电话便能传达彼此的问候,那份友情就在那一刻被传递。
2012年的秋天,当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即将出版,我前往郑州校对清样时,便顺道去看望了孙老师。他异常兴奋,不仅祝贺我,还亲笔题写了书名,为我的作品增添了无限光彩。2015年,我出版了三卷历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孙老师即使身患眼疾,也未曾推辞,他欣然作序,将自己的心意倾注其中。这份提携与关爱,让我感动不已。
为了取序文,我带来了远方朋友送来的两瓶美酒,以及酂城糟鱼,这些都是 永城的特产。当我抵达他的家中,看到他笑颜满面,就知道这次相聚一定会有难忘的瞬间。在这个温馨安静的夜晚,我们共享着灯烛之光,与杜甫先生所描述的人生离别重逢,在这短暂的一小时里,无话不谈的情趣让我们都感受到了时间飞逝。一杯接一杯,我们之间的心灵交流更加深邃。
后来,孙老师接受了市委领导的邀请,以赋体形式撰写关于永城市历史文化的大作。他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但仍旧抱病工作,不仅要求我提供资料,还亲自到永城实地考察,并且多次征集各界意见,最终用600多字完成了脍炙人口的《太丘赋》。他还用自己擅长行草书体,将其精心书写,并赠予故乡,使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当太丘古镇设立创作基地并需题匾时,他毫不犹豫答应,用“太丘书院”二字激励着每个人的精神世界。而在一次闲聊中,我得知退休后的他,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探讨书法艺术和研读古文,使平凡日子充满韵味和深度,而缺少浮躁和喧嚣。孔子的智慧照亮他的生活路上,如同信念之光般坚定而明朗。
最终,当红日西沉,我们依依难舍地告别。那一刹那,便让我想起了一首诗:“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 友情如酒,它既温暖又珍贵,只要我们珍惜,它就会一直陪伴我们左右。